查看原文
其他

再发Natur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共计发表24篇Nature 及Science

椰子 iNature 2023-01-10

iNature


光学时钟网络在精确导航、重新定义“秒”的基本单位以及万有引力测试中都有应用。由于最先进的光学时钟的频率不稳定性已经达到了10−19水平,要实现类似性能的全球规模光网络,需要在具有类似10−19不稳定性的远程自由空间链路上传播时间和频率。然而,以前对时间和频率的高精度自由空间传播的尝试没有超过几十公里。2022年10月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与上海技物所、新疆天文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Free-space dissemination of time and frequency with 10−19 instability over 113 k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在10,000 s通过113千米的自由空间链路时频传播的偏移量为6.3 × 10−20±3.4 × 10−19,不稳定性小于4 × 10−19。实现这一成就的关键技术包括部署高功率频率梳、高稳定性和高效率光收发系统和高效线性光采样。该研究观察到所达到的稳定性在信道损耗达到89 dB时仍然保持不变。该研究报告的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地面应用,而且可以为未来卫星时频传播奠定基础。总之,该研究通过发展大功率低噪声光梳、高灵敏度高精度线性采样、高稳定高效率光传输等技术,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 × 10−19实验结果有效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向建立广域光频标网络迈出重要一步。最后,在2022年7月15日iNature编辑部总结了潘建伟团队在Nature Science 发表了23项研究成果(点击阅读)。
近年来,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光波段原子钟(光钟)的稳定度已进入 10−19量级,将形成新一代的时间频率标准(光频标),结合广域、高精度的时间频率传递可以构建广域时频网络,将在精密导航定位、全球授时、广域量子通信、物理学基本原理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当全球尺度时频传递的稳定度达到 10−18量级时,就可形成新一代的“秒”定义,2026年国际计量大会将讨论这种“秒”的重新定义。
进一步,高轨空间具有更低的引力场噪声环境,光频标和时频传递的稳定度理论上能够进入 10−21量级,有望在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寻等物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产生重大应用。然而,传统的基于微波的卫星时频传递稳定度仅有 10−16量级,不能满足高精度时频网络的需求。基于光频梳和相干探测的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技术,稳定度可以达到 10−19量级,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发展趋势,但此前国际上的相关工作信噪比低、传输距离近,难以满足星地链路高精度时频传递的需求。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发展了全保偏光纤飞秒激光技术,实现了瓦级功率输出的高稳定光频梳;基于低噪声平衡探测和集成干涉光纤光路模块,结合高精度相位提取后处理算法,实现了纳瓦量级的高灵敏度线性光学采样探测,单次时间测量精度优于100飞秒;进一步提升了光传输望远镜的稳定性和接收效率。在上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实现了113公里自由空间时频传递,时间传递万秒稳定度达到飞秒量级,频率传递万秒稳定度优于4 × 10−19,系统相对偏差为6.3 × 10−20±3.4 × 10−19,系统可容忍最大链路损耗高达89dB,远高于中高轨星地链路损耗的典型预期值(约78dB),充分验证了星地链路高精度光频标比对的可行性。

百公里高精度时频传递实验示意图
审稿人高度评价该工作:“该工作是星地自由空间远距离光学时间频率传递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将对暗物质探测、物理学基本常数检验、相对论检验等基础物理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free-space satellite-based long range optical time and frequency dissemination, with impacts for fundamental physics (search for dark matter, test of fundamental constant, test of relativity…)。”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沈奇、管建宇和研究员任继刚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安徽省、上海市和山东省等的资助和支持。

注:解析参考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介绍。
参考消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303-x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5),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